西湖,夜半,哭声……
「全文字数:2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:5 分钟」
月落乌啼雨满天,客舍空荡愁难眠。
西湖独行寒碜人,夜半哭声惊动谁?
近日,杭州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:
5月13日深夜11点半,一位年轻男子给派出所打求助电话。说他爸爸从自家的酒店离开后,不知去向。电话打了许久,只回了一句话,“你们不要找我了,我不回来了......”
民警迅速赶到酒店。老板娘告诉民警:“我丈夫压力真的太大了,我们酒店租金一年几十万,现在实在有些入不敷出。”
当天夜里,杭州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。民警冒雨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酒店老板。此时,已是凌晨12点半,年过五旬的酒店老板坐在西湖边长廊的地上嚎啕大哭。
民警劝慰“兄弟,再坚持一下,再熬一下,肯定能好起来的。”
这则民警机智寻人的故事,实际上反映出了当下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艰难困境。
连日来,一段上海崇明羊肉馆老板“呼天抢地”的视频牵动了众人的心。
视频中,一位羊肉馆老板大喊“啊啊啊~疯啦”并挥舞双手在雨中嚎啕大哭。
边上的一名女子则竭尽全力想把他拉回店里。
看过这段视频网友纷纷表示:太难受!这位大哥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,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。
去年底,哈尔滨,受疫情影响,夫妻俩开的餐厅不允许开店,也不允许堂食,餐厅关门后,点外卖的人也少了,没封之前,餐厅堂食还可以,每天有人来店里喝啤酒吃烤串,封了以后,餐厅生意受到极大影响,店里一个人也没有,夫妻俩看着空荡荡的餐厅,突然觉得很心酸,就抱在一起痛哭起来。
他们的嚎啕大哭是对现实困境的绝望,也是对背负重压的释放,更是对走出困境的呼助!
动物园三只金钱豹外逃、西湖边七棵柳树移栽,惊动了杭州市委书记;眼下,酒店老板夜半出走,除了惊动警察之外,还能惊动谁?
我期待,这样的民生大事理应惊动各地市委书记们。抽个时间,不打招呼地直击现场,当面倾听他们的心声,了解他们的困境,出台硬招实招、解脱他们的痛苦。
无数个市场主体的艰难困境,倒是惊动了强哥。
强哥昨天在云南考察,又双叕叕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。强调: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,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,5月份能出尽出。
客观地讲,为了给市场主体减负纾困,各级各地算是费尽了心思、想尽了办法,打出了“组合拳”,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市场稳人心的作用。
然而,恕我直言,政策的效果并不像新闻报道说的那样理想。原因是这“组合拳”用力不猛、打得不准。
譬如,有关部门出台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,说了一大堆条件及减税比例。殊不知,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这年头亏损得厉害,没有所得,哪有什么所得税可言。
又如,将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,制止乱收费、乱摊派、乱罚款行为也纳入疫情之下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的措施,难道没有疫情的时候这些就可以容忍吗?
再如,出台支持服务企业融资支持政策。服务业最大的痛点是需求减弱,而不是资金短缺。萎缩的市场、低迷的经营,贷款有什么用呢。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印证了我的判断。4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,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,叠加要素短缺、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,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,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。
不是有关部门不知道什么样的政策能起到真正的作用,而是狠不下心、舍不得拿出真金白银。
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费缓缴、住房公积金缓缴、水气费缓缴等政策虽能缓一时之急,但缓交也是得交的,负担并没有减轻,只是延时减轻而已。
资源税、城市维护建设税、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、印花税、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、地方教育附加等“六税两费“是压在企业头上的沉重负担,虽然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减半征收,但是企业在经营困难的境遇下,维持自身经营都难,即使是剩下的一半也是难以承受之重。
我就不明白,企业在没有开展经营甚至全城静态管理之时,为什么还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、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呢?
减免市场主体租金这项政策对于承租国有房屋的经营户来说,算是可以从中得到三月半载的减免好处。但对于承租非国有房屋的经营户来说,要想获得减免难于上青天。
不知道,杭州这位酒店老板是否享受减免租金的好处。即使享有这好处,对于其维持经营来说也只是毛毛雨、杯水车薪,毕竟没有人来吃住,也就没有收入来源。
这几天网上流行一个段子,比喻得很好:
经济,不是地上的卡车,而是天上飞的飞机。你踩一脚刹车,它不是停下来,是掉下来;你想重新起飞,不是踩一脚油门,而是需要跑道和很长的爬升。
诚然,中国经济无惧风浪激流勇进,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和信心。
今年以来,尽管疫情对部分地区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,但总体上看,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、短期的、外在的。
对于个体而言,这种影响或是灾难性的、长期的、显性的且不可逆的。
雪中送炭值得称道,最最重要的还是让这雪下得小一点、甚至不再下。
避免疫情衍生经济危情,是战疫之中的一场更大、更难的保卫战!
图源|北青网、光明网、腾讯网
声明|本文纯属个人观点,如有不妥,敬请指正。